参考消息网7月24日报道 法国《观点》周刊网站7月20日刊登热拉尔·阿罗题为《苏韦达危机揭示了以色列的秘密战略》的文章国内配资平台排名。全文摘编如下:
不管是什么问题,社交媒体都允许个人发表观点:舆论总是走在分析的前面,而情绪决定着舆论走向。没有任何话题能比中东更能激起这种舆论的二元化。最近在叙利亚南部发生的事件就体现了这一点。有些说法立刻喷涌而出:德鲁兹人是“种族屠杀”的受害者,以色列出于人道主义本能地来解救他们。
让我们回到现实,对事实的梳理从来都不简单。在经历过14年的内战后,去年12月从阿萨德手中获得“解放”的叙利亚,仍然是种族或宗教民兵武装控制的领地拼图。大马士革新政权的任务很艰巨:不仅国家已经被摧毁了(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10年的一半),还要面对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以及要说服各地首领们接受中央权力的建立。
另外,新政权还要遏制那些阿萨德政权受害者们的怒火,他们叫喊着要报仇,而且主要针对的是少数族群,后者被认为支持了阿萨德政权。最后,新政权只能指望自己装备不太好的武装,而这些人缺乏纪律性而且持有伊斯兰激进主义立场。
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如果新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失败了,叙利亚会再次陷入内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治手段,他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他不断向少数族群担保,并通过谨慎的态度试图与民兵武装和解。在叙利亚北部,尽管有法国和美国的斡旋,但是他与库尔德人控制的“叙利亚民主力量”的谈判仍然失败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叙利亚南部出现了苏韦达危机。这一地区由德鲁兹民兵控制,领导人则是一些以前阿萨德政府的军官。这些人依靠走私和毒品生意维持生计。
危机始自7月11日,德鲁兹人和贝都因人发生了冲突。政府决定派遣军队到当地,以便隔开两方人员。而政府军与德鲁兹人发生了冲突:有数十名政府军士兵被杀,而军方也处决了一些平民。通过两次谈判各派达成协议,不过当地的德鲁兹宗教领导人拒绝接受,以色列介入进来以阻止叙利亚军队进一步行动。事态随后升级,叙利亚总参谋部大楼被摧毁,大马士革总统府周边也遭到袭击。
信息很明确:以色列拒绝从叙利亚南部撤军,两个协议都有此类内容。另外,以色列总理在耶路撒冷也是这么宣布的,他要求这一地区“去军事化”,也就是说要仍由德鲁兹民兵控制并且允许以色列国防军进入。沙拉没有选择:他服从了并从该地区撤离了军队。
以色列再次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了叙利亚军队,宣称有权在该地区不受制约。土耳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能做的只是提出质疑,美国则依然支持以色列的行动,联合国安理会则呼吁要尊重叙利亚主权。
以色列想的是什么呢?对比非常明显:一方面,创造了一种在该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潜在可能;另一方面,拒绝通过谈判将这种军事干预变成一种新的政治现实。这种矛盾做法在叙利亚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沙拉甚至提出要签署《亚伯拉罕协议》,也就是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他还在这方面做出了象征性的举动,以最大的克制应对以色列军队对叙利亚领土的不断进犯。
土耳其、美国和其他国家,尝试要在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之间开通谈判渠道。苏韦达危机则证明此举徒劳无益,以色列要的不是叙利亚的团结统一,而是其被削弱或者分裂成一些小国。
这种风险也不能排除:如果在这场危机中沙拉败北,就会给以色列这个邻国一种暗示,而且他在国内的地位也会受到削弱:占人口多数的逊尼派会认为其没有能力捍卫自身利益,他们可能会拿起武器自己去捍卫,尤其是会针对少数族群。叙利亚的悲剧可能会由此经历新的反弹。
盛宝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