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1日第二个“关税大限”日益临近,加速了与各经济体的关税谈判配资app,密集公布了一系列涉及关税的最新消息。
最近,特朗普先后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了与印尼、菲律宾、日本等达成的关税协议,7月23日又宣布将对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征收15%至50%的“简单关税”。
回顾特朗普第二任期发起的关税战,可以发现他的策略其实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归结起来就是“关税五板斧”。
第一板斧:先发制人,数字施压。
对于各主要经济体,特朗普率先使用“数字施压”的战略起手式,即设定远超常人预期的高税率,通过数字恐吓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迫使其将谈判目标从“争取优惠”降级为“避免最坏结果”。
这种施压手段是特朗普“交易的艺术”中的经典招式。
他通过设定夸张的关税目标、抛出虚张声势的报价,一招打懵对手,在此基础上适当还价,进而让对手接受远超初始预期的数字。
例如,在4月2日特朗普公布的第一份“对等关税”清单中,亚太地区无疑是重灾区,越南、柬埔寨等一众国家普遍面临30%-50%的税率威胁。
在特朗普的关税“数字恐吓”面前,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在权衡利弊后,不得不在经济金融、工业制造等方面向美国做出重大让步,以换取特朗普所谓的“税率优惠”。
第二板斧:设定期限,制造紧张。
在畸高税率的震慑效果初步显现后,特朗普又突然放出“暂停实施90天”的消息,施压各国利用窗口期抓紧与美谈判、达成协议。
美国总统首席贸易顾问纳瓦罗更是放出豪言,表示目标就是“要在90天内达成90项协议”。
7月初,面对“关税大限”将至、谈判进展缓慢的实际局面,特朗普在连发14封关税公开信后,将生效日期延后至8月1日,将“临期”的紧张氛围生生延长了近一个月。
通过“短周期突击+反复调整期限”这种“期限魔术”,特朗普给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施加了巨大压力。
一方面,特朗普单方面宣布关税税率和生效日期,制造“悬崖边谈判”的紧迫感,以此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逼迫其做出巨大让步。
另一方面,他又摆出了一副“大门始终敞开、谈判窗口尚存”的姿态,充分营造“合作可得豁免、对抗必遭惩罚”的氛围,通过“施压-缓和-再施压”的节奏,强化心理压迫、争取议价优势。
第三板斧:分类施策,各个击破。
虽然特朗普宣称对所有贸易伙伴普遍征收关税,但从谈判进程中不难看出,特朗普实际上采取了分类施策的办法。
总的来看,特朗普将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分为三类,按照亲疏远近设置不同税率和条件,企图达到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效果。
特朗普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作为重中之重,前期施加了远超其他经济体的关税威胁,后期也做出了远超其他经济体的妥协让步。
一开始,特朗普狂抡关税大棒,累计对华加征关税达到了145%的畸高水平。
面对特朗普的关税施压,中国始终坚持“以斗争求合作”,坚决有力地实施对等反制。
在加征反制关税的同时,中国还打出了一系列非关税反制组合拳,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将多家美国军工企业列入制裁清单,大幅减少从美国进口农产品……
最终,遭遇严重反噬的美国主动提出与中国谈判,经过两轮磋商,取消了大部分对华加征的关税,并放宽了特定商品的对华出口管制。
对于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传统盟友,特朗普也并未网开一面,而是采取“系统性分化施压”的策略,根据对方对美的经济依赖度和战略价值,实施差别化打击。
针对英国等已经达成贸易协议的妥协者,特朗普选择维持10%-15%基准关税,并将其包装为“合作样板”,实则是构建 “投降者红利”机制,向全球释放“屈服越早、代价越小”的驯化信号。
针对日本、韩国等正在进行交涉的谈判者,特朗普则先施以25%-40%的惩罚性税率,再通过“豁免延期”制造虚假希望,用“让步陷阱”诱使其割让核心利益。
7月22日,历经多轮谈判、反复拉锯后,美日关税谈判终于尘埃落定,美对日基准关税从25%下降至15%。
看似税率降了不少,但作为交易条件,日本将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且美国将获得投资利润的90%,同时日本还需向美国开放汽车、卡车、大米及其他农产品和商品市场。
对于东南亚国家和部分中小经济体,特朗普采取了“精准打击+快速收割”的组合策略,通过“转运条款”设计关税陷阱、“税率个性化定制”等一系列举措,逼迫中小经济体加大对美依赖程度,在产业政策上向美靠拢。
总的来看,特朗普使用的差异化策略,本质上是通过不对称压力制造关税杠杆,逼迫一些没有反制手段的经济体率先妥协让步,再依靠从中攫取的优惠条件和经济利益,转而施压其他经济体放弃对抗。
第四板斧:议题捆绑,攫取利益。
特朗普的关税策略还将贸易谈判与地缘政治等非贸易类议题紧密捆绑,将经贸谈判变成了政治勒索的工具,企图通过“安全—市场—主权”施压链强化美国的全球霸权。
地缘政治议题方面,特朗普将关税税率与战略利益强制挂钩、将贸易协定异化为“主权赎金契约”,迫使各国用安全自主权换取市场准入资格。
针对日本、韩国等传统盟友,特朗普抨击其对华经济联系过多、国防开支过少,企图通过关税大棒将日韩进一步捆绑上“美国战车”。
国家安全议题方面,特朗普将经济竞争、文化传播等议题纳入“国家安全威胁”框架,为单边制裁披上合法外衣。
5月8日,特朗普以外国取景“危害美国国家安全”为名,宣布对所有在海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不仅拉开了将文化议题“战场化”的序幕,更切断了文化传播的纽带,筑起了意识形态隔离的高墙。
此外,特朗普还虚构“人权保护”叙事,将关税税率与巴西对前总统博索纳罗的司法审判直接挂钩,将关税议题变为道德幌子下的政治勒索,暗中实施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合规改造”。
特朗普在关税谈判中提出的各种“附加条件”,本质上是利用美国的优势地位,将关税作为胁迫工具,以实现其所谓“美国优先”的战略目标。
第五板斧:“两税”并用,叠加效果。
除针对各经济体的“对等关税”外,特朗普还推出了针对特定行业的“行业关税”。
在特朗普看来,行业关税不仅可以保护美国本土产业,推动所谓“制造业回流”,还可以从各经济体对美贸易中“坐地收钱”,增加美国财政收入。
目前,特朗普不仅根据《1962年贸易扩张法》第232条款,对汽车及零部件、钢铝分别实施了25%、50%的行业关税,还以“应对国家安全威胁”为由,先后对铜、木材、半导体、医药、关键矿产等9个行业展开了新一轮调查。
通过行业关税与对等关税并用,美国对世界贸易体系发起了“全覆盖”式打击,进一步冲击了现有的国际经贸秩序与多边合作格局。
短期来看,特朗普的关税策略的确可以对绝大多数经济体产生效果,逼迫各方作出不同程度的妥协让步,看上去是美国“赢麻了”。
但长期来看,特朗普的极限施压、贸易欺压,只会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看清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本质,加速世界经贸格局的“去美国化”,到头来实际是“输惨了”……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盛宝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